尼日尔硬刚”中石油,关闭中资酒店,背后是何目的?
尼日尔最近又搞事了。
一纸驱逐令,三位中国石油高管48小时内打包走人。炼油厂账户直接查封,中资酒店说关就关——真有点“天降正义”的既视感。
但2003年那会儿,这地儿谁搭理?西方公司早就嫌弃这里勘探难、回报低,全都溜了。
结果中国石油扛着50度的高温和疟疾,一头扎进沙漠,还被叫做“地质学家噩梦”。
二十多年下来,砸进去46亿美元,就为了在沙子里薅出点黑金。
阿加德姆那个大名鼎鼎的油田,就是他们撸出来的。
津德尔炼油厂开张前,这国家成品油全靠进口,一升2.5美元,现在0.6美元……老百姓得省多少钱?输油管道两千公里,比从北京到拉萨还远一点。
2021年数据摆那:项目产值占GDP十分之一,税收八分之一。这账单要是贴墙上,不知道军政府看着眼馋不馋。
学校、水井、诊所,大部分也是中国公司修的。本地部长当初嘴甜得很,说什么“中国石油改写命运”。
蜜月期一眨眼没了。2023年政变一来,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审合同,要多拿原本分成的一倍,“资源主权”喊得震天响。
再来个税务稽查,说罚你1.3亿美元,不服也没用——你在我地盘上混饭吃呢!
今年更狠,高管工资太高、采购不本土化?赶紧滚蛋吧!理由编得飞起,但操作其实一点都不新鲜。
债务危机压顶,本来跟中石油借了4亿美金预付款,本息还不上怎么办?干脆掀桌子,把人轰走,把账封死,看能不能逼对方让步呗。
这种玩法,在非洲挺常见。不止一次看到新闻:几内亚铁矿突然停,中企懵圈;刚果(金)提高矿业税率,中国企业亏麻了。
政权换届比春运还频繁,每次都要找外资祭旗。这种感觉,有点像玩狼人杀,每轮都有新剧本,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啥时候下桌。
但这次尼日尔有点狠,他们90%的出口全靠这根输往贝宁的大动脉,还敢断自己的路。有勇气,也是真急红眼了吧?
官方说法特别正义:外籍管理层工资六倍于本地员工、中资酒店财务违规,可具体证据始终没影子。有员工私底下说:“我们连最后一个月工资都没结清。”
话糙理不糙,其实底层原因还是经济太惨。他们75%国土都是沙漠,有五十亿桶原油,还有世界第四大铀矿,可民生依旧凋敝——怎么想都是魔幻现实主义剧本啊!
军政府手头紧,只能炒作反殖民叙事,对外资本使劲批判,总有人买账。一边骂外国资本,一边心里惦记人家的钱袋子,这套路全球通用。
身后还有国际局势推波助澜,美欧不是天天嚷嚷“全球基建计划”,俄罗斯瓦格纳集团也时不时晃悠一下。这帮兄弟玩平衡术挺溜,一面向东看(对华示好),一面又给西方递橄榄枝,看谁给的钱多呗!
不过旁观者冷静一句话:“大国不会做亏本买卖。”这些小动作能撑多久,不好说。但每次受伤最多的是投资几十年的企业和当地普通工人罢了……
顺带提一句,在非洲混久的人早就明白,新官最爱挑毛病,高薪外籍员工、本土化不足、采购进口比例过高,全是现成靶子。坦桑尼亚黄金项目因为政策变脸直接停工;津巴布韦更绝,让51%股权归属当地,大批企业撤退跑路……
22年合作史照样保不了平安。“我们一直帮忙修水井盖房子,为啥突然翻脸?”很多网友问这个问题。我觉得答案很简单:遇到困难的时候,人总喜欢怪别人抢自己饭碗,而不是先看看自家锅有没有洞……
肯尼亚曾经闹过“中国路桥只雇自家工人”,抗议声四起。但埃塞俄比亚那边聪明些,让数千名当地技工参与建设,本地材料占三成以上,很少出乱子。同样花钱,有没有心思琢磨细节差别可大咯!
宣传这一块,中国公司一直低调埋头苦干,很少主动发声,被扣帽子的机会自然多。日本人在非洲投项目,经常搞社区报告、公示就业人数,还请网红直播进展……透明度拉满,被黑的时候至少有数据怼回去,我们这方面真的可以抄作业啊!
吉布提港口项目优先招非洲裔管理层,占比40%以上;肯尼亚路桥队为村庄打井建校,还帮村民卖芒果。本土化+情感牌一起打,用起来效果明显强不少……
但现实就是这么拧巴,你再努力,也可能随时被踢出局,因为规则掌握在人家手里。当棋盘上的棋而不是玩家,那滋味不好受吧?
现在军政府表面风光,其实压力山大。据传已经有人悄悄联系中石油想谈条件——毕竟断掉出口线,自个也喝西北风去了。今年国内汽柴油价格飙升,当初欢呼现在抱怨的老百姓估计快忍不了了……
最后唠一句,我真挺好奇,如果哪天重新谈判,是继续加码勒索还是乖乖认栽?那些被关掉的酒店、高管离开的办公室,会不会留下什么秘密文件或者段子流传下来?
各位怎么看待这种突如其来的“翻脸”?如果你在异国他乡辛苦二十多年,却因为政治风向一天之内被扫地出门,会选择忍气吞声等下一轮机会吗?
欢迎评论区唠嗑,说说你的想法,是支持硬杠到底还是建议早点抽身另谋他处?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不构成历史结论,仅供交流探讨参考
领航优配-炒股配资代理-无息外盘配资-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