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枚制导炸弹砸不垮一座桥,俄军的笑话让全世界看个够
第聂伯河上的风,似乎都在嘲笑着什么。一周了,呼啸而过的俄国战机,投下的炸弹一次次掀起冲天水柱和滚滚浓烟,可当一切尘埃落定,那座连接赫尔松市区与科拉贝尔岛的大桥,依旧像个倔强的老头,杵在那里,满身伤痕,却就是不倒。
这画面,实在有些黑色幽默。对于一个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的军队来说,这不仅仅是尴尬,简直就是一次公开的“技术处刑”。全世界的军事观察家们,恐怕都透过卫星屏幕,饶有兴致地看着这场现代战争史上罕见的“攻坚战”。
赫尔松地方的军事负责人普罗库丁,在镜头前的话说得不咸不淡,却字字诛心。他说,光是周三一天,俄国人就扔下来七枚所谓的“制导航空炸弹”。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更是把俄军战机一次次俯冲、投弹、拉起的徒劳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
结果呢?普罗कु丁的官方通报是:“科拉贝尔大桥受损,但仍可通行。”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忙活了半天,就给我挠了个痒痒。乌克兰方面甚至懒得去修,轻飘飘一句“目前没有修复计划”,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不碍事,等你们打累了再说。
桥没断,但人心惶惶。科拉贝尔岛,这个曾经宁静的社区,如今成了赫尔松最危险的角落。普罗库丁的报告里,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超过一千名居民被迫拖家带口地撤离,里面有五十六个孩子,还有一百一十位行动不便的老人。
俄军的“精确打击”,精准地避开了坚固的桥墩,却把恐惧和毁灭精准地投送到了平民的头顶上。这究竟是技术不行,还是根本就没把平民当回事?或许,两者皆有。
科拉贝尔大桥的“硬气”,像一根鱼刺,狠狠卡在了俄罗斯空天军的喉咙里。它暴露出的问题,可不是一星半点。
他们嘴里喊着“制导炸弹”,听上去挺高科技。实际上,这次大概率又是动用了他们的“明星产品”——挂载了UMPK滑翔套件的FAB系列航空炸弹。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给老式的铁疙瘩炸弹装上一对翅膀和一个简易的导航模块,让它能飞得远一点,号称是俄罗斯版的“杰达姆”(JDAM)。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穷人的灵巧炸弹”的准头,一直是个谜。它极易受到GPS信号干扰,乌克兰战场上空,电子战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信号被干扰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生产工艺的参差不齐,导致这些滑翔炸弹的落点散布,有时候能达到好几百米,别说炸桥了,能炸到岛上都算运气好。
飞行员们也有自己的苦衷。乌克兰的防空系统,经过西方的层层加持,已经不是开战初期的吴下阿蒙了。俄军战机根本不敢低空突防,只能在几十公里外的高空,像投掷标枪一样把滑翔炸弹扔出去就赶紧掉头跑路。距离越远,误差越大,这是物理定律,神仙也改变不了。
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本身就暴露了俄军至今未能取得乌克兰上空绝对制空权的窘境。没有制空权,一切对地攻击都得畏首畏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要命的是,俄军似乎是个“睁眼瞎”。他们反复轰炸一周,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有效的战场实时评估手段。炸弹扔出去了,究竟炸没炸中,效果怎么样,全靠猜。或许飞行员返航后报告“目视命中目标”,指挥部就信了。缺乏无人机或者卫星进行精确的毁伤评估,导致他们在一个无效的目标上,浪费了大量的弹药和飞机出动架次。
这种指挥和侦察体系的落后,简直让人有时空错乱之感。它不像21世纪的战争,反而更像是上个世纪的打法,靠弹药的堆砌去赌一个概率。
俄国人费这么大劲,死磕这么一座桥,图什么?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的算盘是想切断科拉贝尔岛的补给,把它变成一座孤岛,为接下来可能的渡河登陆行动铺路。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有战略性,可乌克兰南方国防军的发言人纳塔利娅·胡梅纽克听到这个计划时,几乎是嗤之以鼻。她对着记者说,第聂伯河下游水道纵横,岛屿密布,任何试图渡河的部队,都会在开阔的水面上成为乌军火炮和无人机的“活靶子”。
这话不是吹牛。你连一座固定不动的桥都炸不掉,还指望能用血肉之躯去冲击对方严密布防的河岸?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空中优势,没有精确火力支援,任何渡河行动都无异于自杀式冲锋。
这场围绕科拉贝尔大桥的攻防战,成了一个绝佳的对比案例。就在俄军对着一座小桥束手无策的时候,乌克兰人用他们有限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和无人艇,已经多次成功袭击了戒备森严、规模宏大得多的克里米亚大桥。
一边是倾国之力却收效甚微,另一边是因地制宜、屡出奇效。这种鲜明的对比,打的不是桥,是俄罗斯整个军事体系的脸。它清晰地告诉世界,现代战争打的早已不是钢铁洪流的规模,而是信息、技术和体系的综合对抗。
当美军可以用一枚精确制导炸弹,从几万米高空准确命中一辆汽车时;当西方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可以对俄军的指挥部和弹药库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时;俄罗斯空天军却还在为如何炸掉一座混凝土桥梁而发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差距,而是一种作战理念上的代差。科拉贝尔大桥的屹立不倒,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俄罗斯空天军光鲜外表下的真实面貌:技术存在短板,战术僵化保守,体系漏洞百出。
它无情地宣告了一个事实:在现代战场上,缺乏精确、高效、可靠的空中打击力量,再宏伟的战略蓝图,也只能是画在纸上的老虎。
这座桥的故事,恐怕还会在乌克兰的天空下以各种形式反复上演。它将作为一个苦涩的注脚,被记入军事史册,提醒着人们,战争,早已不是那个只靠勇气和数量就能取胜的时代了。
科拉贝尔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像一个象征,象征着一个昔日帝国在技术和战术上的力不从心,以及它在21世纪战场上的步履维艰。
领航优配-炒股配资代理-无息外盘配资-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