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位退休的北约国家情报官员,曾直接就说了句大实话:“没人希望中国人能自己设计制造喷气发动机。”这话一听,就明白了。它不光是句简单的话,更折射出国际上对中国航空工业自主进步,那种深层的担忧和不情愿。
航空发动机,被大家称为飞机的“心脏”。这颗“心”跳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了一架飞机有多厉害,有多大的战略价值。可说起来,这颗“心脏”的自主研发,真是咱们航空工业一块心病。多少年了,飞机飞得再快,“心”却是别人的,那种滋味,不好受啊。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不光拖慢了中国空军现代化的步子,更在国际舞台上,让咱们这块短板显得特别扎眼。面对外面那些质疑和技术壁垒,中国航空人却选了条不一样的路:他们卯足了劲儿,几十年如一日地拼命干,就是要自己搞定航空发动机。用实际行动,去回应那些“不希望”的声音。
那些年,心病难医
回想上世纪50年代,咱们航空工业刚起步,只能靠着仿制苏联的活塞发动机过日子。可好景不长,到了60年代,苏联专家突然就撤走了。这一下,原本就薄弱的发动机研发力量,彻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段日子,真是中国航空工业一段艰难的摸索期。
即便到了1978年,涡喷-7发动机研制成功,还装到了歼-7战机上,这在当时已经是了不得的突破。但跟国际先进水平一比,性能上的差距,还是肉眼可见。航空工业界慢慢就明白了,动力系统,成了制约国家航空发展的核心瓶颈。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背景,早在20世纪90年代,涡扇-15(WS-15)的研发计划,就已经悄悄启动了。那时候,咱们的军用飞机,比如歼-10,用的发动机主要还得从俄罗斯进口,像AL-31FN那些型号。无数科研人员,为了攻克这个难题,真是付出了几十年的艰辛努力,这份坚守,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WS-15的研制征途,哪有那么容易,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可不少。大概在2005或2006年,WS-15才第一次完成了地面试车,这无疑是迈出的重要一步。紧接着,2009年12月,网上就开始流传WS-15验证机的照片了,这预示着项目有了初步进展,一下子就炸开了锅。
然而,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的时候,还是得借助俄罗斯的技术,才完成了那历史性的一飞。咱们当时甚至计划在2010年,向俄罗斯采购大量的117S型发动机,就是为了装备早期批次的歼-20。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在核心动力方面,依然面临着现实的制约。
俄罗斯却把117S发动机和苏-35S飞机捆绑销售,这让采购谈判一度僵持了五年之久。直到2015年11月,中国最终才花了超过20亿美元,签下了购买24架苏-35S战机及备用发动机的协议。俄罗斯媒体甚至报道说,咱们为每架苏-35S战机,选了多达八个备用发动机,可见当时对发动机是多渴望。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航空发动机的“心脏病”问题,中国航空工业在2016年8月,采取了重大举措。旗下所有发动机单位被合并,组建了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AECC)。注册资本高达75亿美元,拥有9.6万名员工,这体现了国家层面整合资源、集中攻关的决心。AECC成立后,便承担了包括WS-15在内的多项关键发动机研发任务。
WS-15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甚至遭遇了严重的挫折。2018年,一台WS-15在地面测试中不幸炸了,这打击,真是沉重。同年,就在航展即将举行之前,类似的测试再次失败,导致原计划展示的模型不得不临时撤下,没能向公众亮相。
尽管面临如此巨大的困难,可这帮人,就是不信邪,从未放弃。他们坚持不懈地优化设计,在材料冶炼和耐久性试验等关键环节上投入巨大精力,通过一次次的技术攻关,逐步克服了重重难题。WS-15的推重比目标被设定为大于10,就是为了给新一代战机提供更强劲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国产WS-10系列发动机的推重比,也从最初的7.5逐步提升到了9.5,展现出中国发动机技术的稳步前进。大概在2019年左右,WS-15验证机终于交付了,并开始进行装配测试,标志着项目进入了新的阶段。《南华早报》那时就指出,中国发动机在推力方面已经基本赶上,但在寿命和可靠性上,与西方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不让造?偏要造!
2023年6月19日至25日,巴黎航展盛大举行。然而,中国代表团在这一国际盛会上,却出乎意料地保持了低调,对于歼-20的最新进展,他们只字未提。中国展台上的歼-20模型,也未获得特别突出的展示,这与西方公司高调宣传其最新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尤为引人深思。
这种低调的背后,是西方国家持续不断的技术封锁和阻挠。他们试图通过限制机床出口等多种方式,来阻碍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乌克兰MotorSich公司的官员也曾抱怨,美国政府对其施加巨大压力,要求其停止向中国出售航空技术。就在前段时间,美国更是开始限制通用电气向中国出口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这种遏制仍在持续。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那位退休的北约国家情报官员再次直言:“没人希望中国人能自己设计制造喷气发动机。”他认为,一旦中国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喷气发动机,将极大提升其空中力量的威胁。这种表态,无疑揭示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航空工业自主进步,那种深层的战略担忧与不情愿。
然而,就在巴黎航展结束后仅仅四天,也就是2023年6月28日,一段令人瞩目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流传。视频中,一架歼-20战机搭载着两台WS-15发动机,正在进行飞行测试。画面显示,这架歼-20在成都机场成功起降,发动机喷口清晰可见地喷出稳定而耀眼的蓝色火焰。
美国媒体迅速报道了这段视频,并普遍认为,其广泛传播表明了中方有意向外界公开这一重大进展,而非偶然泄露。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这是WS-15首次以双发形式安装在歼-20上进行纯国产动力飞行,此前在2022年,仅进行过单发混合测试。此次双发飞行,无疑标志着WS-15发动机成熟度的大幅提升。
美国军事专家进一步分析道,WS-15提供更高的推重比,将使歼-20能够完全实现其设计航程和载荷能力,从而极大提升其作战性能。专家们也观察到了WS-15独特的锯齿状喷口设计。虽然他们认为中国新发动机的可靠性在初期可能不如西方产品,但也承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善。
中国选择在国际航展之后发布这段视频,这发布时机,拿捏得是真准。WS-15的出现,使得歼-20在太平洋地区受到了更多关注。紧接着,2023年7月26日至30日举行的长春航展上,四架歼-20编队进行了震撼的飞行表演,进一步印证了其能力的提升。
龙吟九霄,未来可期
WS-10系列发动机正逐步改进,以支持战机实现超音速巡航能力,而WS-15的成功,无疑将进一步强化这一关键能力,使中国战机在未来空战中占据先机。在2023年下半年,WS-15继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地面和空中测试,各项性能指标持续优化。
就在前段时间,J-20A原型机已确认安装了WS-15发动机,并且其短舱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动力的要求。没过多久,清晰的图像进一步证实,J-20A已完全整合WS-15,具备了强大的超巡航能力,其推力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81千牛,这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动力领域取得了质的飞跃。
到了最近,双座型J-20S也开始进行WS-15的测试,预示着这款先进发动机将逐步拓展其应用范围。WS-15预计很快就能正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将为歼-20系列战机的全面换装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歼-20B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内正式服役,届时它也将全面配备WS-15发动机,其性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值得期待的是,WS-15的推力矢量版本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之中,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战机的机动性和隐身性能。美国媒体持续关注并报告中国航空技术的最新进展,他们普遍预期J-20的升级将包括全面实现超巡航能力。就在最近的彩排中,J-20已充分展示了换装WS-15后的卓越性能,其进步令人瞩目。
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化,其意义远不止于军事领域,它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经济利益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博弈。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C919,在商业运营中仍依赖国外发动机。然而,为C919量身打造的国产CJ-1000发动机,如今已进入关键的研发阶段。
CJ-1000的目标,就是挑战美国普惠和法国赛峰等巨头在民航发动机市场的长期垄断地位。一旦CJ-1000成功装上C919,并投入国际航线运营,无疑将对波音和空客在全球民航市场的霸主地位构成直接挑战,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WS-15的“龙吟”和CJ-1000的“亮剑”背后,是国家“两机专项”的巨大投入与战略远见。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与艰苦奋斗,是实现这些突破的关键所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技术虽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的深邃内涵。
笔者以为
中国航空发动机从最初的重重挑战,到如今逐渐走向成熟,正以不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回应了那些“没人希望”的声音。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不仅仅是一项卓越的技术成就,它更深刻关乎着国家安全、民族自信以及在全球战略博弈中的主动权。展望未来,中国航空工业将持续创新,有望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突破。
面对曾经“没人希望中国人能自己设计制造喷气发动机”的论调,中国航空工业最终以“我们做到了”的实际行动,对外部的轻视与阻挠进行了最有力的回击。这背后,是国家“两机专项”的战略远见与巨大投入,更是无数航空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与坚韧不拔。中国以其独特的韧性与智慧,在应对挑战中不断超越自我,一步步铸就了如今的强大力量。你说,这样的中国,是不是挺让人刮目相看?
领航优配-炒股配资代理-无息外盘配资-股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